探索 |
來源:自用則小網 作者:楊泓/文 晉心榮/攝 發表時間:2023-05-02 瀏覽次數:7 |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20813/63f0d1ee2b5545ffb7aea56d187dbdfc.jpeg
原標題:奉獻型人格:我付出一切,奉獻他卻對我充滿厭惡 “吃力不討好”的型人女人 前段時間,我去做中醫治療。格付旁邊躺著的出切充滿是一個約摸40出頭的女人,一邊做推拿一邊和大夫聊天。卻對 女人:“我們那地方,厭惡女人都任勞任怨,奉獻一輩子都在為家辛苦操勞,型人習慣了。格付” 大夫:“嗯,出切充滿腰椎勞損挺嚴重,卻對還是厭惡要注意休息?!?/p> 女人嘆了口氣:“多干點活沒啥,奉獻照顧家人也是型人份內的事情,可讓我心痛的格付是,沒人領情,別人把這些都當成了理所當然?!?/strong> 大夫沒吭聲,換了個方位。 女人接著說:“我兒子昨天居然哭著跟我說,他想換成小姨當媽媽,小姨溫柔漂亮,不會兇他,還給他買玩具和冰激凌,帶他去吃必勝客和麥當勞?!?/p> “從小到大當寶貝一樣捧在手里,吃喝拉撒都是我在精心照顧,誰知道養了個白眼狼,真是傷透了心,這不一下子老毛病就犯了?!?/p> 大夫嘗試寬慰她:“孩子還小,不懂事,別往心里去?!?/p> 女人似乎更激動:“孩子還小,那他爸呢?年輕的時候陪他吃盡了苦,這么多年來家里家外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條,從沒讓他操過心,換來的是他的熟視無睹和一臉嫌棄。” 大夫輕輕嘆了口氣,緊了緊正在做推拿的手。 女人有些哽咽:“我也不指望他們回報我什么,但至少要看見我的付出吧,這樣對我真的很不公平?!?/p> 大夫拍了拍她的背:“你是個好媽媽、好老婆。別為這些事情影響身心狀態,身上已經淤堵得這么厲害了?!?/p> 女人努力平息情緒,治療室陷入一片沉靜。 這場對話讓我有些觸動,想起了歐文亞隆在《媽媽及生命的意義》中對母親的刻畫: 同樣是一個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女人,起早貪黑供養著一大家子的生活,但是沒有人記得她。 “我的兄弟賽門和海米,還有麗娜、你的漢娜姑姑、我從俄國帶來的艾比舅舅,全家全是靠著那片骯臟的小雜貨鋪過來的。沒有人幫過我,從來沒有!從來沒有人感謝我?!?/p> 而她的兒子——亞隆本人,對她也有一些厭惡和憎恨,因為她“虛弱、一意孤行、愛管閑事、疑心、充滿敵意、抱持強烈偏見和不可理喻的無知”。 這類人,從不吝嗇付出與奉獻,卻往往活在委屈、壓抑和痛苦之中。 他們不理解:為何在關系里,身上的“壞”總在被無限放大,而不惜以掏空自己為代價奉獻的“好”,卻一直在被惡狠狠地忽略? 不被看見的“好” 我們姑且把這類人稱為“奉獻型人格”。 辛勤付出是值得肯定的,問題可能出在:這些付出背后的動機或許并沒有那么純粹。 ①證明價值 如果一個人成長在充滿偏見的環境中,只有靠付出和奉獻才能獲取一些愛、支持和關注,那么這種方式將成為其存在感和價值感的唯一來源。 比如治療室的那個女人,所生活的地方存在普遍重男輕女的現象,女孩從小被賦予的唯一價值可能就是“任勞任怨、為家操勞”。 能在某種環境中生存下來,一定會在人格中塑造一套與之相配的底層系統。 而女人的底層系統就是:我付出故我在。 所以,她需要通過大量的、持續的付出,來感受自己的存在,而一旦停止或者被否定、被忽視,無疑相當于“讓她死去”。 ②投射需求 “付出”意味著把自己放在照顧者的位置上,而長期待在這個位置會導致內心匱乏。 因為這種“給”不是由于內部充盈而自然流向外界的“給”,相反,是為了獲得外界的認可而不得不做出的一種“被迫交換”。 也就是說,他們可能本身也非??释蝗苏疹?,但卻迫于要留在“照顧者”的位置,而不得不去壓抑需求。 但是,這部分被壓抑的需求并不會消失,他們將其投射給其他人,因此在“奉獻者人格”的人眼中,人人都需要被照顧。 在這樣的無意識運作之下,他們其實無力看見對方的真實需求,反而在一種“付出泛濫”的狀態之中,讓他人感受到無形的壓力。 表面是在主動付出,實則是在把付出作為一種“工具”,來進行交換和索取,以滿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治療室的女人提到一個細節:她每天很早起床,為老公和孩子準備便當,十分辛苦,她堅持了很多年,但似乎父子二人都不太買賬,還經常勸她“累就不要搞了”。 可她認為便當比外賣干凈,吃著更放心,她需要對家人的健康負責。 也許這個“便當”,是她自己內心的渴望,潛意識中希望有人做健康的便當給她吃,她將這個需求投射到家人身上,而自己扮演起照顧者的角色。 自始至終,“便當”都只是她的需求,而非老公和孩子的需求,可她卻認為在為別人付出,并期待或要求別人給予相應的回應。 這種“綁架”讓人想逃、想跑、想刻意忽略這些“糖衣炮彈”,并通過“合理化”來進行防御:“這是她自愿做的,沒人逼她”,或者“這本來就該她做的,與我無關”。 一方渴望付出被認可、被賦予價值,而另一方卻極力在回避。 拉扯之中,奉獻者們心酸、委屈、憤怒、無助且痛苦,而這些無法言明的情緒堆疊起來,他們喋喋不休、脾氣暴躁或者尖銳刻薄,加速著關系的惡化。 原本最辛苦、最賣力、最有“苦勞”的那個人,反倒成了眾人眼中最“壞”的那個。 破解“勞苦無功” 應該沒有人愿意成為這樣的“大冤種”,但事實上,沉浸在這種令人沮喪的狀態里的人并不少。 如何破解呢?三點建議供參考。 第一,注意“三適”付出。 “三適”是指適度、適時、適需。 “適度”的意思是:量力而行,有點余地給別人。 “付出”本是一種“強者行為”,自愿給予他人方便而做出一些犧牲或讓步。 它的最佳狀態是限定在自己“游刃有余的部分”,超出這個限度會發生心理失衡,進入“弱者位置”的人強行持續“強者行為”的結果,就是變成大冤種。 比如上文的女人提到“家里的事從沒讓老公操過心”,這種“大包大攬”顯然是一個超負荷的狀態。 可以嘗試和老公好好談談,分分工,讓他也操操心?;蛟S也只有操過心,他才能切身體會到這些付出的分量。 “適時”和“適需”是說注意付出的時機。 咨詢中有個原則:不求助不幫助。這個原則我認為適用于所有關系中判斷“付出”的時機。 只有當別人需要你的付出時,雙向奔赴才有意義。 這里的考驗在于,是否能夠看見對方的真實需求,而不是打著為對方付出的旗號滿足自己潛意識里的需求。 《媽媽及生命的意義》中提到過一個細節:某個被母親一直照料起居的親戚,從不記得母親的好,卻只惦記和夸贊賽門舅舅每隔幾個月帶給她的一瓶七喜。 或許,她的真實需求就是七喜,而不是母親費勁做的面餅呢? 這位母親如果調整一下思路:先搞清楚她需不需要照顧、需要自己給予什么樣的照顧,再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給予這些照顧,最后按需按度去付出,結果應該會好很多。 當然,這對于“奉獻型人格”的人而言是有難度的。 所以我們來看第二條建議:調整對自我價值的認知。 自我價值包括兩部分:外在價值和本真價值。 外在價值是自己所擁有的、能夠對外界產生貢獻和影響的價值,比如顏值、能力、地位、角色、金錢、權力等。 而本真價值則是指剝開了這些外在條件之后,生命的本真存在。 “奉獻者人格”的人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通過“付出”,一來讓外在價值得到認可,二來不斷確認本真價值的存在。 實際上,本真價值才是內核與基石,而且是天然存在的。 因為你是你,作為一個獨立而特別的生命存在,這已經是最美妙的事情了,即使什么都不做,你也值得一切愛和美好。 基于此,才可能有力量去成為一個完整、鮮活的自己,而非卡在“母親”或“照顧者”的位置無法動彈。 第三點建議是,如果暫時做不到以上兩點,那么至少對自己的付出保持覺察。 對于無法控制、不自覺付出的部分,請自我提醒:這可能是我的需求,與他人無關,我自己買單。 這條邊界或許能稍微松動一些緊繃的心理期待,讓彼此都輕松起來,關系也會得到緩和。 “付出”和“奉獻”是一種良好的品質,具有很強的“利他性”,因而被社會所鼓勵和認可。 但從微觀層面來看,它應該建立在健康的心理水平上,也講究程度和技巧。在照顧好自己的前提之下再去給予,“付出”和“奉獻”才會更有力量。 作者MISS薔薇,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學習,7年陪伴,少點內心的沖突,多點精神的自由。 作者:MISS薔薇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編輯:宋居 你可能還喜歡: 對付出保持覺察,為自己點個 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