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來源:自用則小網 作者:楊泓/文 晉心榮/攝 發表時間:2023-03-27 瀏覽次數:3 |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20825/0845336d5a7f402f9f35a8dbed677648.jpeg
原標題:港俾你聽|霓虹燈招牌,港俾香港的聽霓賽博朋克美學…… 無需言語 層疊紛繁的霓虹招牌 足以讓你知道 這里是香港 2006年,香港九龍尖沙咀彌敦道。虹燈Keith Macgregor 2005年,招牌香港九龍尖沙咀彌敦道。香港學Keith Macgregor 近一個世紀以來,博朋香港不少店鋪為吸引顧客,克美都會在店鋪前或大廈外墻掛上霓虹燈招牌作招徠。港俾 獨一無二、聽霓大大小小、虹燈五光十色的招牌霓虹燈招牌令香港夜景蜚聲國際,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來。香港學 圖源:香港旅游發展局 曾經的博朋霓虹之城 早在 1920年代, 霓虹燈就引入了香港??嗣喇敃r,港俾一些城中的生意人在唐樓上層安裝霓虹燈,借助其獨具創意、五光十色的燈光吸引客人。 直到1950年代,香港工業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百貨公司、娛樂場所,甚至餐廳食肆,都紛紛使用霓虹燈招牌來宣傳自家品牌。 2007年,香港灣仔莊士敦道。Keith Macgregor 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誰家的招牌更搶眼,就更容易獲得關注與知名度。 2012年,香港灣仔軒尼詩道。Keith Macgregor 于是,一個個更大、更有創意的霓虹燈招牌應運而生,層層疊疊但又錯落有致地分布在街道兩側,打造出極度夢幻的賽博朋克之感。 圖片:M+博物館 鼎盛時期,香港的霓虹燈招牌難以計數,除了商家用霓虹燈吸引客戶,不少頂流歌手的演唱會,也會用霓虹燈點綴。 2010年,香港九龍尖沙咀北京道。Keith Macgregor 對于很多人來說,霓虹燈已經是香港城市文化和象征的一部分。 許多經典香港影視作品,都記錄著霓虹燈下璀璨的繁華夜景。 在有的香港人心中,它們更是歸家的路標。 2014年,香港中環德輔道。Keith Macgregor 霓虹燈招牌不僅是風行一時的流行景觀,更代表了一種傳承。 正如歷史學家吳文所言,店鋪們都愿意花錢打造持久耐用的招牌,寓意著生意代代傳承下去。 2015年,香港九龍旺角通菜街。Keith Macgregor 時移世易,市場上出現了LED等更平價的代替產品,霓虹文化因各種原因逐漸褪色,成為瀕危行業及工藝。 不過,還有許多藝術館、餐館、咖啡室或酒吧,都在致力為霓虹燈提供一個新家,將它們從街道帶入室內,成為真正的裝飾藝術。 這個香港特有的「視覺語言」,絕不會消失。 夜總會的霓虹招牌。Keith Macgregor 「未完的結局」 最近,如果想探尋一些已經消失在街頭的霓虹燈招牌,不妨來中環海濱看看。 「香港霓虹──未完的結局」展覽由即日起至9月18日在中環海濱舉行。香港商報記者 馮瀚文/攝 目前在中環海濱活動空間舉行的第六屆《中環夏志》,推出名為「香港霓虹——未完的結局」展覽。 獨一無二、大大小小的霓虹招牌,多年來令香港發光發亮。香港商報記者 馮瀚文/攝 展覽展出數個保育得來并經不同程度修復的餐飲業霓虹招牌,呈現和探討香港霓虹的前世今生,希望讓參觀者思考其未完的結局。 霓虹招牌多年來一直照亮香江。香港商報記者 馮瀚文/攝 該展覽自8月起,截至9月18日,免費入場參觀。 霓虹燈招牌工藝精湛,圖案栩栩如生。香港商報記者 馮瀚文/攝 此外,主辦機構「霓虹交滙」還舉行有傳統霓虹招牌制作師傅主持的工作坊示范、導賞團、講座和展覽等,讓市民深入了解深厚霓虹歷史、獨有制作技藝和設計特色。 霓虹文化因各種原因逐漸褪色,導致傳統霓虹招牌逐漸從街道上消失,成為瀕危行業及工藝。香港商報記者 馮瀚文/攝 主辦機構還會在現場定期進行招牌修復工序,讓公眾近距離認識香港霓虹鮮為人知的一面。 耀目的霓虹燈吸引市民駐足觀賞。香港商報記者 馮瀚文/攝 內容來源:香港商報、香港旅游發展局 編輯:薛永利 審讀: 黃淳 韓紹俊 如需轉載,請注明以上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