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 |
來源:自用則小網 作者:楊泓/文 晉心榮/攝 發表時間:2023-04-30 瀏覽次數:79 |
https://n.sinaimg.cn/sina_client/transform/248/w550h498/20221117/6dc8-c6d26f7d6dd616911f6483048b6a282d.png
原標題:賈淺淺,賈淺淺給文學出了一道難題 賈淺淺,學出給文學出了一道難題 8月17日,道難中國作家協會公示2022年會員發展名單,賈淺淺擬發展會員994人,學出其中,道難著名作家賈平凹之女賈淺淺,賈淺淺赫然在列。學出 很快,道難那些由賈淺淺創作的賈淺淺,把無聊當有趣,學出將廢話分成行,道難還夾雜著“屎尿屁”的賈淺淺詩歌再次被打撈了出來,供公眾反復“咀嚼品嘗”。學出 隨后,道難多家媒體致電中國作家協會,得到的反饋均是“包括賈淺淺在內的994名擬發展會員,均是按照程序進行評審上報,對于網友質疑的問題,將會記錄核實。” 其實,在8月17日中國作協發布那份公示文件中,就說得很清楚了:“公示時間為2022年8月17日至8月23日。如發現有涉嫌剽竊、抄襲他人作品等情況,請于公示期內向創作聯絡部會員工作處如實反映并提供相關證據,反映情況應署實名并提供聯系電話?!?/p> 可否這樣理解,倘若沒有抄襲實錘,這份名單就這樣了。 中國作家協會2022年會員發展公示 圖/中國作家協會官方網站 程序正義? 2021年12月,中國作家協會公示了《中國作家協會個人會員申請審批辦法》,其中明確規范了申請者的身份要求,申請者文學成果要求與申請途徑和申請程序。 申請者身份:1. 中國作家協會團體會員單位個人會員;2.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符合入會條件者;3.軍隊系統符合入會條件者。 申請者文學成果要求:須在全國公開發行的文學期刊、報紙或有影響力的文學網站上發表過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文學作品,有在中國大陸公開出版的獨立創作的文學作品,“作品不少于15萬字,詩歌按10行1000字記”。 作為西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陜西省青年文學協會副主席,發表了3部詩集和多篇研究自己父親文學繪畫藝術相關論文的賈淺淺,無疑是符合上述要求的。 而在《中國作家協會個人會員申請審批辦法》中也明確指出,在本人提出申請后,中國作家協會將“征求各團體會員意見”即向各省作協和行業作協征求意見,“咨詢各門類專家意見”則是由中國作協組織專家評審會對申請者個人及作品進行評審,申請者的作品包括出版的書籍及發表的作品。 賈淺淺創作的詩歌《真香啊》 雖然最終出臺的擬定公示名單是中國作家協會經過討論商議得出的最終結果,且事件發酵的過程中,也不乏一些文學業內人士表達觀點,認為賈淺淺的詩歌創作風格多樣,類型繁多,不能僅以某些驚悚詞句來推斷詩人的藝術修養和文學造詣。 但事實上,賈淺淺要加入中國作協而引發的輿論風波,其核心并不是賈淺淺的文學造詣究竟有多高,而是她的父親,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陜西省作家協會主席的賈平凹在這一切的“程序”的背后,究竟發揮了多大的能量,因為這些是“程序”體現不出來的。 龍生龍,鳳生鳳? 單純依靠科學研究,很難解釋“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中國諺語。 遺傳基因和后天習得究竟是哪一邊的比重更大從而導致了這樣的結果?事實上,孩子從小身處的環境與耳濡目染,確實會影響他/她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價值判斷。 就像相聲團體的少班主,也能把相聲說得有模有樣;兩位運動員的兒子,也能成為狀元秀打NBA;美國總統的兒子,也能當美國總統…… 縱觀中國古代文學界,這樣的案例仍然很多,東漢末年的曹家三雄、北宋時期的蘇家父子、晏家父子等等。但到了近代,這樣的案例變得難尋了起來。 大部分近現代文學家的后人,都選擇了與文學毫無關系的工作和職業,并且在各自領域都做得有聲有色。 這是因為,相比于更依賴身體天賦和技藝的某些行業,文學顯然更復雜且難以習得。 一名作家最終所獲得的成就,受制于自身所處時代、自身所接受的知識儲備、受眾的文化修養、特定時期的傳播媒介等多方面因素。這些伴隨時代變遷發生的變量導致了,文學創作的能力難以單純通過血脈傳遞給下一代。 雖然仍有一部分人認為,文學家的后人應該具備常人所不具備的能力。 去年,魯迅的孫子周令飛的一段演講破了圈,在視頻中他坦言,自己中學畢業去當了兵,新兵連結束后,他居然被安排到了衛生所工作,還要承擔通訊報道的寫作任務。 “就因為我爺爺原本學了醫,后來又從了文,所以他們認為我也能看病,能寫文章。甚至因為魯迅抽煙,就認為我也應該會抽煙?!?/p> 有這樣觀點的并非只有國人,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孫子夏目房之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生活在“你是夏目漱石的孫子,你就應該會寫作,你不會就是數典忘祖”的陰影里,沒人在乎他的興趣是漫畫而不是文學。 周令飛和夏目房之介,都因為無法選擇出生在怎樣的家庭,導致在成長中出現被他人誤解的經歷。最終人們都理解了他們的選擇。 賈淺淺是否有過相似的困惑,又是否有過掙扎和迷茫,無從推論。但從結果上看,她選擇將研究父輩的藝術成果化為自己的藝術成就,走上一條和父輩相同的道路,將文學作為了自己畢生發展和追求的方向。 賈淺淺的選擇自然沒問題,問題出就出在,她似乎從未拿出令當下時代受眾滿意的文學作品,卻可以在常人看來困難重重的文學創作之路上節節高升。 環境變了 文學評論家唐小林曾經發表過一篇名為《“純文學”寫作的泥淖》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梳理了中國文學環境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的變化。他提到“曾經的人們,娛樂方式非常單一有限,讀小說是許多人最好的娛樂方式,文學期刊如雨后春筍,文學編輯愛崗就業,以發現有才華的文學青年為榮……作者的選擇很多,不需要走后門、找關系,一個初出茅廬的文學青年,憑借自己的文學才華便可以脫穎而出,甚至一夜成名,改變命運?!?/p> 在唐小林看來,那時文學創作給作者帶來的希望,甚至不亞于購買彩票,文學的魅力始終是那么吸引人,那么讓人有希望。 隨后唐小林寫道,“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的文學再也無法改變那些仍在苦戀文學的人的命運,文字連自己的命運都被殘酷的時間和現代高科技無情取代了,閱讀小說,再也不是人們主要的娛樂方式和消遣方式了?!?/p> 正如唐小林所說,曾經《人民文學》《收獲》等文學期刊作為一代人的精神載體,如今的日子都過得不算好。去年《時代文藝創作》曾發文表示,核心期刊中的純文學雜志已經僅剩下15家了,《詩刊》《中國作家》先后被踢出了核心期刊目錄。 作家石華鵬曾在《一個文學編輯的尷尬》一文中寫道,“曾經為人們的精神生存提供‘糧食’的文學雜志,如今卻要為自身的生存乞丐一般四處尋找‘糧食’——辦刊的經費和出刊的稿件?!?/p> 可見,從事文學創作已經無法快速得到回報,但這句話似乎不適用于賈淺淺。 賈淺淺詩集《椰子里的內陸湖》 她那些發表的詩歌可以暢通無阻地通過那些“百爪撓心”一心尋求好文的編輯;新書發布會可以到場不少業內知名人士幫她站臺;遇到爭議后還會有文壇前輩引經據典幫她證明,從而順利完成通往中國作家協會的那個“程序”。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難免會懷疑,賈淺淺走過的這條路上所獲取的一切真的與父親無關么? 其實,并沒有人真的在乎賈淺淺最終進入中國作家協會之后會怎樣,更多人在乎的其實是,那些每日都在身邊發生著的“程序”之外的東西。 一個行業因為時代的變化發生了改變,陣痛必然發生,只要“公平”依舊在,就仍然可以相信其能夠重新建立秩序和話語體系,而當失去了“公平”,人們的期待就會崩塌。 所以,賈淺淺的風波,其實是給文學出了一道難題。 作者:胡克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