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來源:自用則小網 作者:楊泓/文 晉心榮/攝 發表時間:2023-04-19 瀏覽次數:14 |
https://p2.itc.cn/q_70/images01/20220725/f5b23eaa278b48d198f5e7462ab8d311.png
原標題:真正愛孩子的真正父母,從不說這兩句話 抑郁癥低齡化的愛孩話題,真的不說被大家聊爛了。 但除了親歷者自述的兩句時候,大家會短暫地關注,真正其他時候青少年抑郁癥依然沒得到廣泛的愛孩重視和討論。 而單單在我們國家,不說9~18歲的兩句孩子抑郁癥狀的檢出率高達14.81%! 這個數據背后,真正是愛孩無數家庭的血與淚。 很多人困惑,不說為什么現在的兩句孩子打罵不得、吃喝不愁,真正反而更容易出問題呢? 這讓我想到一句話: 那些得抑郁癥的愛孩孩子背后,往往是不說一個生病的家庭。 而這些病癥,常常又被看似完美的家庭關系掩蓋。 今天,我就借此機會來聊一聊: 家庭關系中,兩個最常見的【致命陷阱】。 “我都是為你好” 不知道你們身邊有沒有那種充滿“悲情感”的父母。 黃執中有一次在《奇葩說》中講了一個媽媽,每次都把魚肉給自己孩子吃,自己吃魚頭。 吃了一輩子魚頭的媽媽,臨死的時候才跟自己兒子說:自己其實不喜歡吃。 小時候,我能聽到這樣的故事大多都是感動。但黃執中卻犀利地指出:如果你是這個孩子會怎么辦?會非常愧疚吧? 這樣的“魚頭媽媽”真的太多了,苦情式的道德綁架在親子關系中隨處可見: 我這么辛苦,還不是為了你。 沒了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不用忍受到現在。 算了,就當沒養過你這樣的女兒,我老了也不指望你養,我自己過。 很多養育者意識不到的是: 自我犧牲式的付出里,都包含著昂貴的討要。 討要的是孩子的順從、內疚、甚至討要一個完美的孩子。 當孩子達不到理想中的期望值時,犧牲者就會有強烈的委屈感,更甚的還會萌生出被欺騙、背叛的感覺。 那時候,犧牲者討要的就是孩子的內疚,他們索取的是一個孩子的“痛苦”。 而這種痛苦除了降低孩子能量、讓孩子產生無力感和自責、把親子關系越推越遠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心理師崔慶龍有句話說得好: “健康的關系,不需要在一個不需要犧牲的情境下犧牲,當犧牲產生時,就已經把自己視作成本,而這樣的成本,必然包含著其暗自索要的等值物。 ” “沒事,大度點” 周圍還有這種家長,致力于把孩子養成“抖M”。 孩子摔倒了,馬上安撫:沒事,不疼。 孩子被欺負找大人訴苦,立馬被懟回去:小事而已,你不要跟他們一般見識。 孩子玩具被鄰居孩子搶走,大人一臉無所謂:玩具而已,咱們家多得是,你要大度點大家才愛跟你玩。 經常這么鼓勵孩子容忍大度的家長,還總是深感自豪,覺得自己養出一個獨立自主,寬容大氣的孩子。 其實被這么養大的孩子,反而很容易變成習慣性壓抑或者忽略自己感受的性格。 可別忘了人啊,天生就有自我防御機制。 摔倒了覺得痛苦,就是要表達出來,才會吸引外界的注意讓別人給予更多的關愛。 被欺負了覺得委屈,才會識別對自己不友好的人,避免繼續付出造成更大的傷害。 玩具被搶走而生氣,是自我邊界被侵犯的本能反應... 可是我們經常陷入這么一個誤區:就是用孩子能否“忍受痛苦”,當成教育是否成功的標志。 可這種教育方向,無異于幫壞人培養一群不懂反擊,甚至樂于犧牲自我的獵物。 《圓桌派》里心理學專家李松蔚老師就說過: “被PUA的往往是受了高等教育的人,現代文明高等教育始終告訴人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接受那些讓人感到痛苦的東西?!?/strong>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不這么教孩子會不會容易成為一個自私的人? 我一直都堅信,懂得真正愛自己的人,才懂得愛別人。 看到、理解、包容孩子的情緒問題,讓孩子真正地被共情到內心脆弱的部分,才能推己及人去共情別人。 所以,一味讓孩子忍讓實在是一種低級的教育方式。 不要等到孩子把內心壓抑成一座火山,在爆發的那一刻才追悔不及。 當然,這個世界上壓根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也必然不存在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 我們總在不斷探討原生家庭問題,并不是為了責備我們的家長,或者讓大家怪罪自己的原生家庭,自認倒霉。 而是為了幫助大家找到癥結所在,讓我們更好的解脫,也避免把不健康的模式傳遞給下一代。 我們可以允許自己在家庭關系里犯些小錯誤,但我們必須要明白健康的家庭模板是怎樣的,才能及時意識到及時糾錯,避免家庭的病灶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 其實育兒育兒,育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共勉。
|